公司的存貨包括產成品庫存、生產原材料庫存等等,存貨過多會影響到公司下一個報告期的生產和運營。上市公司產品庫存多的可能性:
1.產品銷售遇到了困難,競爭力下降,產品跌價風險升高。
2.可能未計提或少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。
3.存貨可能未及時結轉為成本,以虛增利潤。
4.部分存貨可能子虛烏有,可能為套出的資金。
當然,有些產業的公司自然有較多的存貨。例如:房地產公司,土地存貨。
毛利率上升就是好事?積壓的存貨也可能會帶來毛利率的上升!
存貨,從實物形態上,是產成品、半成品、原材料等等,積壓太多賣不掉肯定不是好事;但是從財務的角度來看:
毛利 = 銷售收入 — 產品成本 =(銷售單價 — 單位產品成本)* 銷量
單位產品成本 = 單位固定成本 + 單位變動成本
答案就藏在「固定成本」。
固定成本是不生產也要發生的成本,例如廠房租金、機器設備折舊等等。單位固定成本與產量成反比,生產得越多,單位固定成本就越低,從而單位產品成本也降低,這樣,就導致企業毛利增加,毛利率上升。
這個概念就跟經濟學裡的「規模經濟」一樣,指的是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隨著生產規模(產量)擴大而下降。
從上面的公式推論,存貨庫存水平與毛利率是正相關關係,存貨積壓,存貨固定成本降低,毛利率會上升。
有人可能會有疑問,存貨積壓是要考慮計提資產減值的,那就可能會抵銷多出來的那點毛利,可能得不償失。
是這樣沒錯!但計提資產減值是滯後的,對計算毛利率是沒有影響的。
如果是優秀的企業,按訂單生產,追求的是「零庫存」,不太會進行這種財務手段提高毛利率來掩飾財務狀況。
在分析存貨週轉率時,如果存貨在年中計提了跌價準備,那麼,在計算這個指標時,要將跌價準備加回去,否則,計算出來的存貨週轉率可能會誤導投資者。
存貨週轉率=營業成本/平均存貨;平均存貨=(年初存貨+年末存貨)/ 2
存貨周轉天數 = 365 / 存貨週轉率
例如:一家食品生產公司的倉庫裡存放的食品由於保管不善,部分受潮發霉壞掉了,那麼就應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。假如食品價值3000萬元,計提了1500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,相當於存貨瞬間少了一半,那存貨週轉率馬上就快起來了,存貨週轉天數一下就變少了。一般教科書裡提到,存貨週轉率上升、存貨周轉天數下降是好事,但在這個情況算是好事嗎?明顯不是,事實上這個食品公司的存貨情況變更糟糕了。因此在做財務分析時,不能單純只看數字結果,還要看這個數字變化的原因。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不易存放,容易迭代的產品,其存貨週轉率的分析很重要,如果一家企業的存貨週轉率遠低於同行其他企業,說明該企業積壓了不少存貨,並且這些存貨應該不值其賬面價值,要計提跌價準備,資產減值損失。
一般情況下,存貨週轉率越高,週轉速度就越快,存貨資金佔用額就越少,存貨的變現能力就越強。分析存貨週轉率時,第一,要與企業的毛利率相結合起來,如果存貨週轉率提高,而毛利率卻下降,說明企業可能是以打價格戰方式降價求售。雖然說價格戰可能可以搶佔市佔率,進而逼退其他廠商,但是價格戰只能算是一種戰術,如果產品能量很高(產品具有創意、獨特性或品質很高),薄利多銷應該不是最好的策略!
薄利多銷的滲透定價法通常在以下情況容易達到用微利的價格,快速獲得市場佔有率,並嚇退競爭對手的效果:
1.市場足夠大。
2.消費者對於價格敏感,而不是對品牌敏感。
3.大量生產,能讓原本在意毛利率的代工廠轉而在乎利潤的絕對值,同時代工廠也能憑藉訂貨量和上游原材料公司談判,壓低進貨價,進而才能降低成本。
4.低價策略真的能嚇退現存及潛在的競爭對手。
一般選擇投資標的還是希望找到是存貨週轉率上升、毛利率也上升的公司,這類公司產品能量高、暢銷且有定價權;而不是一直打價格戰的公司。
第二,要與企業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結合起來,如果存貨週轉率是通過計提了大額跌價準備而上升的,不但不能說明存貨變現能力增加了,反而應該是產品競爭力弱,存貨變現能力差。
更多精彩文章:
留言列表